自动发货>收到卡密后>用"QQ登录"方式到本站>在线充值它
资源导航
当前位置: 博学网 >名师讲座 > 医药医院

资源简介:

 【杨宝学】抗菌药专业讲座

抗菌药
本系列介绍了抗菌药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重点讲了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各药物的特点、重要不良反应。
 
杨宝学
北京大学
2007年5月开始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兼任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客座研究员。
 
化学合成抗菌药:
1、(氟)喹诺酮类:
【研究进展】
第一代:萘啶酸(1962-1969)
第二代:吡哌酸(1969-1979)
第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1980-1996)
第四代:格帕沙星、加替沙星(1997-)
【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
细菌合成的过程:嘌呤嘧啶——DNA双链—(DNA回旋酶)—负超螺旋DNA-(拓朴异构酶IV、细胞分裂)——子代DNA
细菌大小为1-2um,而DNA总长超过1000um,回旋酶、拓朴异构酶起到扭转、折叠DNA的作用。而喹诺酮类药物就是阻断回旋酶和拓朴异构酶的作用。
【药理作用】
第一代:对部分G-菌有效,抗菌谱窄;
第二代:只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抗菌谱广;
第四代:抗菌谱广,吸收快,分布广。
【抗菌作用】
1)对大多数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
2)对革兰氏阳性需氧菌的作用明显加强;
3)对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
4)提高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肌肉软组织感染等。
【不良反应】
1)胃肠道:
2)神经系统:
3)变态反应:
4)软骨损伤:
【耐药性】
由于细菌DNA回旋酶基因突变造成;外膜通透性改变,使得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将药物泵出细胞。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率在70-95%;
*药物的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泛;
*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能够进入脑脊液;
*在胃肠道内容易发生螯合作用,与铝镁等抗酸药物螯合,形成难溶物质,影响药物的吸收。
*多数经肾脏排出。
【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肝脏内,与P-4,5-磷代谢酶相互抑制,引起茶碱等药物的堆积。
【注意事项】
可能会引起焦虑、烦躁、失眠、头晕、癫痫。孕妇和幼儿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1、诺氟沙星:主治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
2、环丙沙星:对肠杆菌和革兰式阴性菌效果最好;
3、氧氟沙星:前列腺炎、性传播感染、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抗击和杆菌;
4、司帕沙星: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增强,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不如环丙沙星;
5、克林沙星:对多药耐药性菌有很好活性,对厌氧菌活性高,是环丙沙星的16倍。
6、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第四代药物,抗革兰氏阳性菌,抗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杆菌属,对非典型肺炎有效。
2、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
【研究进展】
发现较早,十九世纪就已经发现,对细菌有抑制作用,没有杀灭作用,用于细菌轻度感染。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磺胺类药物与二氢蝶酸合成酶竞争,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甲氧苄啶类药物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影响四氢叶酸的合成。复方新诺明就是此二者的复方药物。
【耐药性】
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对抗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药物,使其药性下降;细菌还可以通过细胞膜对此类药物的结合力下降而影响药性。
【抗菌作用】
此类药物抗菌性较广,但是对于衣原体和支原体无效,还可刺激立克次氏体的生长。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细菌轻度感染和初期感染,多采用复方制剂,可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但溶解度较低,容易在肾脏中形成结晶。也可外用,局部感染,化脓性感染。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产生结晶,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妊娠后期孕妇服用可引起婴儿黄疸。艾滋病人服用,不良反应较为明显。
3、硝基呋喃类:
呋喃坦啶和呋喃唑酮,前者在尿道中浓度高,主要治疗泌尿道疾病。后者在肠道中浓度高,治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和肠炎,也可以治疗霍乱、伤寒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剂量过大会引周围心肌炎,应与维生素B1合用。
硝基咪唑类药,代表是甲硝唑,对厌氧菌有效,对细菌性或滴虫性阴道炎有作用,抗幽门螺旋杆菌。
 

二、抗生素:

1、概念: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者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2、分类: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其他抗生素类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G+细胞壁厚,G-细胞壁薄,但是有外膜。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是肽聚糖,β-内酰胺类与转肽酶(PPP)竞争,抑制肽聚糖的产生,诱导G+产生溶解酶而自溶。细菌通过产生一些酸和镁,使得β-内酰胺结构破坏,从而产生耐药性。
【青霉素的发现】
是抗生素生产的里程碑:
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0年,Chain和Florey提纯了青霉素,用于抗菌;
1945年,三人获得诺贝尔奖;
50年代末,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抗菌谱较窄,只对G+有效,半合成以后,抗菌谱变宽,抗耐药性增强。
【天然青霉素】
*抗G+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
*抗G-球菌:奈瑟色菌、脑膜炎双球菌、非β-内酰胺酶产生的G-厌氧球菌
*螺旋体
水溶性好,但是结构不稳定,溶水后或口服后效价迅速下降。通过肾小管主动运输排出体外。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本月排行

  1. 1【张绍忠】战忽知道五季合集

    9.7 GB

    46546646次浏览

    开放课程

  2. 2【包爱民】脑科学新知20讲

    9.8 GB

    5657661次浏览

    文明讲堂

  3. 3【韩茂莉】北大教授讲中国历史地理

    7.69 GB

    54654645次浏览

    世界历史

  4. 4【陈连山】北大教授解读宝藏《山海经》

    9.8 GB

    5456767次浏览

    百家讲坛

  5. 5【钱理群】北大教授讲鲁迅

    9.8 GB

    67437898次浏览

    大学课程

  6. 6【李山】北师大讲古代文学经典:从《诗经》到《周易》

    9.8 GB

    67754778次浏览

    百家讲坛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