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发货>收到卡密后>用"QQ登录"方式到本站>在线充值它
资源导航
当前位置: 博学网 >音频讲座 > 人性心理

【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洞悉爱情的二十堂心理课

  • 视频资源大小:4.55 GB 更新时间:2021-05-01 10:03:23
  • 类型:人性心理 观看方式:百度网盘

  • 类别:音频讲座 > 人性心理 Tags:
  • 提醒:开通VIP会员全站免费学 推荐星级:

资源简介:

【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洞悉爱情的二十堂心理课

01 导语: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情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

1.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爱情?

2.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爱情里常常遇到哪些困惑?

3. 爱情这门艺术,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它?

-本期知识点-

1. 对于爱情,人类有千百种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个让人永远纠结的问题,加深我们对爱情的认识。

2. 台湾心理治疗师王浩威会通过心理咨询的实际案例,相关理论以及可以实践的方法的讲解和分享,给大家带来关于认识爱情、理解爱情、学习如何去爱的思路。如何既亲密又独立,最终收获美好的爱情、和谐的亲密关系。

-精彩内容划重点 -

1. 我们人类,为什么渴望亲密关系?为什么对爱有这种近乎本能的需求?

2. 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在一次聚会里所谈起的故事,是关于远古男女的。他说,每对夫妻原本都是一体的。两个头,两个身体,两套生殖器官,四条腿。他们是男又是女的人,每个都很凶猛。但是,这些巨人很任性,他们威胁要篡夺世界的主人宙斯的王位。宙斯因此生气了,将所有这些巨人都劈成了两半。于是,男女人,就变成了男人和女人。阿里斯托芬宣称,从那时起,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失去的另一半。

3.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爱情就是自己自恋情结的作用,像是希腊神话里的美男子纳西瑟斯爱上了在水里的自己的倒影。

4. 当代的美国人类学教授海伦.费雪博士:人的性格类型决定了各自的爱情。而性格又是每个人大脑里的神经传导激素所决定的。神经传导激素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睾固酮和女性激素这四种化学物质,也就是它们,决定了人的四种基本性格类型:分别是开拓者、建设者、领导者和协调者。

5. 支持演化论的学者: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了物种的提升而存在的。人类不只要有性,还需要爱情,是因为爱情能够帮助我们的老祖宗在关系上有足够强烈的配对结合,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抚育下一代的孩子。

02 认识爱情:自我成长如何影响进入爱情的时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什么是爱情?

2.个人成长的不同程度,会如何影响到我们对爱情的回应?

- 本期知识点 -

1. 爱情的定义:

王浩威老师认同的爱情的定义:“爱情是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的强烈情感,往往是源至于亲人关系或个人连接当中。这样的吸引力在无意识当中永远是有性的欲望。而爱情的人,他们同时也都感觉到情感和归属的温柔。”

2. 人要自我成长到要到怎么样的程度,才能够顺利进入爱情?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人在12-18岁这个阶段,应该是要慢慢形成了自我追求,这是八阶段中的第五阶段;然后才开始进入亲密关系的学习和完成,这是第六阶段。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罗·吉利根,就认为这两个阶段的顺序有性别上的不同:女性比较倾向先完成亲密关系,而男性倾向先完成自我追求。这样的看法,补充了艾瑞克森理论的完整性。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学习谈恋爱的时候,往往也是慢慢开始思考自己人生未来目标的时候。自我的追求和亲密关系的完成,是在我们年轻时候同时要完成的两个目标。爱情的追求和寻找自我的认同是经常相辅相成的。

- 补充注释 -

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2. 埃里希·弗罗姆(德语:Erich Fromm),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3. 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是美国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4. 艾瑞克森(Erikson)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艾瑞克森(Erikson)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筑在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再次造成问题。

阶段名称年龄冲突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vs.不信任

2儿童期1.5-3岁自主vs害羞(或怀疑)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vs.内疚

4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40岁亲密vs.孤独

7成年期40~65岁生育vs.自我专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vs.绝望期的冲突

03 爱情的挑战:在爱情里回归最难以面对的自己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是什么让我们渴望亲密关系里的快乐,但是又无法真正享受呢?

2.什么是人格面具?

3.爱情为什么能帮助我们面对自己?

- 本期知识点 -

1.文化和教育可能会导致我们“无法追求快乐”

从小,我们的环境就是要求我们要成为某一种有成就的人,努力向上、刻苦耐劳、受到众人的欢迎,等等。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越来越拘谨严肃,因此追求快乐似乎成为一种败德的事情。我们被教育成为害怕快乐的人,认为快乐是不应该的。

2.追求快乐和努力勤奋的冲突

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或是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为国为民的大我,而放弃小情小爱的小我。这样的期待,心理学上来说,让人们失去了与生俱来的童真,包括快乐、创造力和自在的能力。

3. 别人的眼光对我们的影响强度

别人的眼光对我们影响的强度,是跟我们对这一个人在乎的程度成正比的。而影响我们对一个人在乎的程度,主要有两个:1. 关于是我们对这一个人/情景熟悉的程度;2. 是这一个人/情景在我们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

4. 冲上前vs.逃避。

人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会有两种选择:冲上前,还是逃避开去。

事件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比较有把握的情形忐忑不安,但又有一些期待冲上去获得了学习和经验,累积了新的能力和新的自信。

觉得无法应对的情节恐惧回避给自己名正言顺的理由去拒绝

5. 爱情的召唤

爱情对人的一生来说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目的地可以选择,大部分都是可去可不去的;然而爱情则是我们这一辈子必然要去朝圣的一个圣地,没有这样的朝圣也就没有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生。爱情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是一种永远的召唤,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很难真正的回避的。

- 补充注释 -

1. 雅各-马利-艾弥尔·拉冈(Jacques-Marie-mile Lacan),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

2.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对客体关系理论有一定贡献。

3. 真我vs. 假我(True self vs. False self):真我和假我的概念,是由温尼科特提出。

真我:一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是真实的存在的感受力。真我可以让人拥有不被强迫的,当下的即时的感受。这种真实的,生动的经历,会让人更能够和他人发生真诚的连接,更富有创造力。真我会在人类的婴儿时期开始发展。

假我:人们为了服从他人的期望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式的,面具式的行为。例如:温尼科特认为,假我会要求人在他人或者公众面前表现得礼貌得体。

04 焦虑型依恋:恐惧失去爱情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 焦虑型依恋是什么?

2. 焦虑型依恋是怎么形成的?

- 本期知识点 -

1.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该理论揭示了当人类在面对痛苦的人际关系,和爱的人分离,或者面临危险的威胁时会如何做出反应。

- 鲍比对从母亲身旁离开的年轻小孩进行观察,离开母亲的小孩展现出三个阶段的行为:愤怒、绝望、和疏离。基于他的观察,他的结论是:婴儿或小孩子的愤怒最初是为了展现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抗议,要让缺席的母亲能够回来。同时,愤怒也成为孩子纾解紧张和焦虑的方法。

2. 依恋类型(Patterns of Attachment):由约翰·鲍比的学生,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设计的陌生情景(strange situation)的实验理论。

- 在母子相处的情境下当陌生人介入时,不同的婴儿对母亲会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依附行为。

3. 依恋类型的延续

- 婴儿的依恋行为模式会一直延续到人们长大成熟后的亲密关系建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同一种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来对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

- 补充注释 -

1.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躁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发病期间会经历亢奋期和抑郁期。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2. 约翰·鲍比(John Bowlby):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最着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3. 玛丽·安思沃斯(Mary Ainsworth):和约翰·鲍比共同工作研究依附理论,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因她在依附理论中的贡献而被人熟知。设计了陌生情境实验,为依附理论作后续研究和测试。

05 回避型依恋:不敢与爱情相识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爱情绝缘体(回避型依恋)的表现是什么?

2.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 本期知识点 -

1. 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家庭

家庭会出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亲的感情状态不佳和家里资源的不足,也就是成长在一个功能不足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到长大的过程,这个需要特别需要照顾和安全感的阶段,家里确实没有足够的能力,因此没办法提供孩子基本的安全感。

2. “小大人症候群”是什么?

在一些功能不足的家庭里,父母也许因为经济或法律因素而长期不在,总之就是没有足够的功能可以让这个小孩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小孩,在家里帮助爸妈,上学以后是老师喜欢的帮手。就是所谓的过度亲职化,「亲」是亲密的亲,「职」是职业的职。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成熟太多,太懂得大人的辛苦了。

这些小孩会被夸赞成熟,但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成熟是他们对自己情感的否认。从小,他们有太多需要父母或大人照顾时却得不到的经验,甚至因此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受。而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痛苦了,以至于他们不再敢有任何的感情需要。对感觉与亲密关系的否认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保护自己不要再有痛苦的感觉。这个方法的初期,我们或许能够借着否认来获取外在形象,表现为一个成熟的小孩,但内心却会渐渐因为不被外人了解而绝望,慢慢放弃了被了解和关心的可能。

3. 成年后的“小大人”们有什么特征?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总觉得没有人在乎自己;只会微笑,害怕展现真实的情绪;老是在照顾别人,却不善待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子女相处;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沉溺过去,害怕未来,对现在感到焦虑;工作让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义何在;从未感到满足;渴望爱,但很少得到。

06 关系强迫症:时刻讨要爱情证明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为什么爱情会让人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

2.爱情中不安的男女会有怎样的表现?

3.爱情中不断向另一半索取安全感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

- 本期知识点 -

1. 关系强迫症:由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纪·多龙提出,并不是正式的心理疾病诊断。纪·多龙将关系强迫症分为两类。

第一类的强迫念头是针对关系的。当事人持续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或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或者是怀疑这段关系的正确性。

第二类的焦点则是集中在伴侣的身上。他们选择性地关注伴侣的反应,特别是不够完美的地方,或者做的不合心意的地方,而忽略伴侣过去的优点。“他不爱我”、“他有一天一定会不爱我”,这样的念头先入为主,成为了一种很难改变的成见,于是通过在对方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够完美”,几乎是谈不上失误的,来反复地加深自己的成见。

2. 关系强迫症的形成:

关系强迫症背后其实透露出的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点心理学上有不同的解释。

解释1:关系强迫症是“我怕你离开”的焦虑。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时会产生大量的焦虑情绪,也就是“分离焦虑”,小孩子对于可能丧失安全感、抚养、物质和爱会十分恐惧。这样情况长大的小孩,他们在成年之后,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因为惧怕再次引发了童年时期的分离焦虑。于是,当伴侣对两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不那么投入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担忧:“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要离开我?”

解释2:关系强迫症是对确定感的需要,也就是一种稳稳当当的幸福。不确定和不知道的感觉,是人们天生最恐惧的两种状况,因此也就特别的容易激起我们的控制欲望。而每个人过去的经验,决定了每个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解释3:关系强迫症背后,可能是缺少成熟独立的自尊。自尊较低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要透过对方才能够肯定自己,因此可能会有更多强迫性求证的行为。因为自己的整体评价偏低,所以他们会更加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把自我价值和对方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一旦对方表现出对自己失去兴趣,自己就产生极大的自我怀疑,个人的自尊几乎是要完全的崩溃了。

07 爱无能:无法让爱情持续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哪些是引发爱无能的心理因素?

2.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 本期知识点 -

1. 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这个概念。

他认为人生在世的一个主要课题,便是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对周围造成的影响,从而学会如何操纵及适应环境,切合生存需要。但如果这种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行为立刻变得没有意义,因为行为反应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会引起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2. 分离和丧失的精神创伤对儿童的影响

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持续地观察分离和丧失的精神创伤对儿童的影响。鲍比发现,一位失去父母的小孩,随着创伤,会逐渐出现一步接一步的反应:抗议、绝望、疏离、和自闭。这也就是说,一位健康婴儿,它与父母间的行为、情感在早期已形成一种稳定的互动模式,所以当它找不到父母,感觉被抛弃的时间已经超过过去的任何习惯时,它先是又哭又叫的抗议;如果这还不能让母亲注意到它的须要,它便陷入凄惨的哭叫声,任何人听了都心肠寸断的那种声音;如果这还是找不到父母,它就将真实的自己整个封闭起来,再也不再流露出对其他人有任何的需要,也就是和人的亲密关系完全的疏离;甚至更严重的,他就和整个世界结束了一切的关系,自闭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关注公众号:畅听社群】,喜马拉雅,得到app,混沌大学,持续更新,欢迎咨询微信:761415738

- 补充注释 -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着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08 单身焦虑症:认为单身有错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现代社会,单身的人面临着哪些歧视?

2.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解释社会对单身人士的歧视?

3.面对社会的压力,单身人士可以做些什么?

- 本期知识点 -

1.集体主义vs.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截然相反的道德主张。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名族、阶级和国家。这种态度,经常出现在亚洲文化中。因为亚洲文化更加重视家庭,社会这种群体的利益。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认为个人主义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个人主义强调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看重独立和自我依靠。

2.30岁恐慌症候群。

30岁上下的女人,普遍会开始对自己还没结婚的状态感到恐慌。这样的情形,就算是在对婚姻或爱情的态度比较自由、比较采取多元观点的欧美,或其他女性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一样经常可以看到。在美国,甚至有人把它称为: 30岁恐慌症候群。

3.单身人士面对压力可以怎么做?

(1)跟家人坦诚

(2)只和自己比

(3)正确看待单身

(4)合理安排时间

(5)学会倾诉

(6)转移心态

- 补充注释 -

1. 贝拉·狄保罗(Bella DePaulo)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教授。致力于研究大众对单身人士的刻板印象,污名化以及忽视。

【关注公众号:畅听社群】,喜马拉雅,得到app,混沌大学,持续更新,欢迎咨询微信:761415738

09 爱情上瘾症:不断寻求新欢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 对“爱情上瘾”的人有什么表现?

2. 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拥有的爱好像永远都不够?

3. 如果想要改变“爱情上瘾”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上有哪些建议?

- 本期知识点 -

1. 本文中“爱情上瘾症”的定义:

”爱情上瘾症“的人渴望爱情,每次恋爱总是十分真诚的投入。但是爱上后,很快又会发现自己有了新欢。他们把对爱情追求变成了一种重复的强迫性的行为。如果停下来,他们的内心会感到非常的不安和焦躁。

2. “风流才子”的典故让人羡慕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男性拥有很多爱人是常见的,是男权的一种象征。同时,不同于依靠金钱和权力获得女性的青睐,风流才子是靠他们的男性魅力赢得爱人,并且每一次都是相当真诚的。

3. 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爱情上瘾症”: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认为不停地渴望女性的男性,其实是无意识想通过遇到的每个女性来满足他的母亲情结。在女性身上,他寻找的不仅是性,还有港湾、母性,和心灵的满足。而这种母亲情结有可能会发展成两种畸形性格:同性恋和“爱情上瘾”。他们从其他人女性身上寻求母亲,但母亲意象不可能在他人身上完全寻找到,所以就不停地从一个女人身上转到另一个女人身上,就有“爱情上瘾”的表现。

4. 从动力心理学角度看待“爱情上瘾症”:学者们认为“爱情上瘾症”这样的问题,是源于原生家庭的病理。原生家庭里,可能出现了风流的父亲、可能父母没有表现出亲密感、或是童年时孩子扮演了“妈妈的甜蜜宝贝”或是“爸爸的小情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子,在亲密关系中需要透过女人来确定他们脆弱的自尊。他们一方面视伴侣如粪土;另一方面,又害怕和伴侣太过亲密,自己脆弱的一面会被对方发现。

- 补充注释 -

唐璜症/唐璜症候群:唐璜(Don Juan),是西班牙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因为他的英俊潇洒和风流着称。他的一生中和无数的贵族妇女发生过爱情,是情圣的代名词。这里用唐璜症/唐璜症候群来表述一直不停追求不同女性的男性。

10 假性亲密:用表面的和平维持关系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2. 为什么会有人会选择维持这种假性亲密关系?

3. 亲密关系里的哪些表现最“伤”?

4. 怎样学会建立真实的亲密关系?

- 本期知识点 -

1. 假性亲密关系:英文Irrelationship,出自博格(MARK B. BORG)、布瑞纳(GRANT H. BRENNER)、和贝瑞(DANIEL BERRY)共同写的一本书 —《Irrelationship》。 他们三位是在美国纽约执业的精神分析师,也是心理治疗师。三位作者认为,假性亲密关系,并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双方默认的一种状态:两个人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他们可能在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地为这段感情进行付出。

2. 原本亲密关系的状态: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关心,彼此是情感付出的。

3. 维持假性亲密关系的原因:维持假性亲密关系,是为了避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而共同创造出来的防御。这种关系对双方来说是“安全”的,在外人的眼中是非常稳定的,而关系内部有着两个人在无意识中精心构建的规则。所以,在这段关系中得到的反馈都是可控制、可预测的。在情感上,假性亲密的伴侣会处于一种“大脑锁住”(Brainlock)的状态,也就是双方不自觉地共同持续这种情感上的麻木,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

4. 长期处于假性亲密关系中对人的影响:长期处在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即便努力去“照顾对方”,也常常会觉得失望。双方经常都自以为自己是付出的一方,永远看不出对方的付出。在这种感觉之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被剥削、被低估,因此会感到愤怒。当我们在无意识中被消磨得精疲力尽,总会有其中一方或者双方觉得孤立无援。

5. 文化对我们维持假性亲密关系的影响:在东方的文化里,集体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两个人的关系,很多时候不是只属于两个人自己的,两边的亲人、甚至是朋友、同学等等社会关系网络也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11 失恋:爱情的必修课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怎样走出安全的环境,寻求成长的机会?

2. 为什么失恋的意义是重要的?

- 本期知识点 -

1. 物质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现在的家庭比过去的家庭,物质的资源多了许多。但是,也是因为这样的物质资源,让父母亲拥有更多的能力,可以去保护的孩子,提供孩子所谓理想的成长环境;但另一方面,父母在安排这些“理想环境”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控制了、甚至是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2. 如何让自己有机会面对社会的挑战,得到成长?

第一,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

第二,创造逃离家庭的机会。

第三,创造失恋的机会。

3. 失恋为什么会对我们之后的成长有帮助?

通过爱情,我们能认识自己。真的坠入爱河的人,必然会将真正的自己展现出来。

通过失恋失恋,我们才能认识自己的爱情能力,认识自己爱情中的阴影。我们要学习爱情,就要学习去认识自己阴影中的一切。所以失恋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帮我们认识自己的阴影。

12 童年的父母爱与成年爱情:爱情脚本的僵化与成长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什么是“爱情脚本”?

2.是什么和我们一起撰写了我们的“爱情脚本”?

3.如何改写自己僵化的“爱情脚本”?

- 本期知识点 -

1.“爱情脚本”:每个人在爱情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特定的关系模式。本文把这种特定的关系模式成为“爱情脚本”。

2.共生依赖:指的是伴侣之间关系的特殊模式。伴侣中的一方如果自我的能力严重下降,甚至无法照顾自己;这时,伴侣中的另一方表面上是承担起照顾的责任,看起来比较辛苦,但实际上,他/她的内心深处是需要伴侣这样的自我能力低下,因此他可以对伴侣进行近乎强制性的照顾,来满足自己内心被需要的精神渴望。

3.原生家庭:在家族治疗的观点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中的表现。

4. 成年人的依恋问卷:由美国斯坦福督学教授金·巴索洛缪(Kim Bartholomew)设计,从两个维度出发建立了一个成人依恋关系类型的分类体系。两个维度分别是Positivity of a person's model of self 以及Positivity of a person's model of others。

(1)Positivity of a person's model of self(个人对自我模型的积极态度):可以理解为个人对自己的自尊的内化的认同程度(会不会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或者是为此感到焦虑)。因此,the self model 和人们在亲密关系里对他人认同的依赖和焦虑程度存在联系。

(2)Positivity of a person's model of others(个人对他人模型的积极态度):可以理解为通常情况下,个人对他人的可靠或者支持的期待程度(这个提问可能会帮助你理解这个定义,你认为在你认识的人里面是否会有人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你的?你觉得这些人会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你或者支持你?)。因此,The other model和人们在关系中有选择回避亲密还是追求亲密的倾向有联系。

5.在1998年,Brennan, Clark, 和Shaver对成人依恋问卷的发展做出了突破贡献,设计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questionnaire。ECR问卷包括36题,是以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进行测量,每个维度有18题。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分成四种依恋类型。

6.二维-四类成人依恋关系模型

Bartholomew的成人依恋模型Bowlby、 Anisworth以及Mary Main的成人依恋类型模型表现

安全型(Secure)安全型焦虑低+回避低有内化的自尊感,在亲密的关系里会感到很舒服自在,能够很好的平衡关系中的亲密和独立。

倾注型(Preoccupied)焦虑型焦虑高+回避低需要伴侣提供高浓度亲密,认同和回应。在关系中,他们非常的地依赖伴侣。对自己和伴侣比较没有信心,对彼此有比较少的正向评价。容易在关系中,表现出高水平的忧虑、控制、以及情绪表达的欲望。

轻视型(Dismissing)回避型焦虑低+回避高有高水平的独立性,认为自己是可以自我满足的,不受对亲密关系中感受的影响,认为自己不需要亲密关系。他们会倾向封闭自己的感受。在面对伴侣拒绝的时候,会选择让自己远离伴侣。

恐惧型(Fearful)混乱型焦虑高+回避高对亲密关系有个混合的模式。他们不信任伴侣,同时也有低自尊感。他们也会像回避型的人一样倾向封闭自己的感受,不愿意和伴侣太过亲密。

- 补充注释 -

1.AA团体治疗:AA英文全称Alcoholics Anonymous,中文翻译匿名戒酒会,或者戒酒无名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互助戒酒组织。其活动宗旨是酗酒者互相帮助戒酒,重新过正常的生活,在活动中,酗酒者互相分享各自的经历、力量和希望,以达到戒酒的目的,保证自己不再嗜酒,同时也帮助其他人戒酒。此外,所有成员对外亦均保持个人的匿名。

2.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美国人,世界知名社会工作师,同时是家族治疗的先驱。她被广泛认为是“家庭之母”。

弗里曼(David S.Freeman):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美国家庭婚姻治疗协会的成员,拥有超过25年的实践经验的家庭治疗师。

玛丽.梅恩(Mary Main):美国心理学家,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因在依恋这个领域的工作而闻名。

- References -

1.Bartholomew, K., & Shaver, P. (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Do they converge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5-45). New York: Guilford.

2.Brennan, K., Clark, C., Shaver, P. (1998).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46-76). New York: Guilford.

13 成熟的爱情:承诺的必要存在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爱情是由哪些因素组成?

2.通过爱情的这些元素,我们的爱情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3.从爱情到结婚,伴侣之间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4.成熟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 本期知识点 -

爱情三元素理论:也称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斯滕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他认为爱情是由三个基本的元素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1. 爱情三元素的基本概念

名称元素类型定义表现

亲密(Intimacy)爱情的动机元素亲密感是一种投契、心灵相结合的默契,感觉自己和所爱的人非常亲近,彼此接纳,凡事可以与对方分享沟通,并从对方身上得到支持与鼓励。借由内在的感觉来沟通,分享各自所拥有的,包括时间和自我,并给对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激情(Passion)爱情的情绪元素爱情中的浪漫感、外表吸引力、激动兴奋、想多认识对方、想多与对方接触、身体的亲密、性……等等都有属于激情。激情可以唤起人们心理上的注意力,更热切地勾起想要和爱人联结的意愿。希望和所爱的人相处在一起。相处时快乐温馨,分离时强烈的思念,觉得对方极有吸引力…等等,有时并借亲吻、拥抱、抚摸、做爱等传达激情。

承诺(Commitment)爱情的认知元素在爱一个人时,愿意经营爱的关系、决定与对方长相厮守、为彼此的关系负责、一起面对未来、愿意牺牲奉献。承诺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动力,许多伴侣在激情和亲密消失殆尽时,承诺是唯一仅存的。承诺通过彼此的忠诚、关系的建立、或者是患难与共的经历来实现。当然,更常见的承诺是传统当中藉由订婚、结婚等付诸实现的。

2. 爱情三元素理论模型

3. 八种类型的关系类型:通过爱情三元素的三角模型可以得出8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类型。

爱的类型拥有的元素表现

无爱( Non-Love )无任何一种普通的人际交往。

迷恋( Infatuation)激情一见钟情、初恋、暗恋、崇拜、粉丝之情等。

喜欢(Liking)亲密有亲近的沟通、互动,是好朋友的关系。

空爱(Empty Love)承诺奉父母之命的婚姻、不再有感情只能同床异梦的夫妻、假性亲密关系等。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激情+亲密不愿意、或不能付出承诺,但仍然具有排它性、占有性。这样的关系有可能稍纵即逝,也有可能终伴一生,也可能转换成其它类型的爱。

愚味的爱(Fatuous Love)激情+承诺这个关系没有亲密感来作为基础,譬如闪电结婚或奉儿女之命成婚的爱情。

相伴的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承诺它可能是深刻的友谊、也可能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更常见的是激情消退后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稳定的友谊色彩;就好像现在可以看到彼此相守的老夫老妻。

完整的爱(Consummate Love)激情+亲密+承诺这样的爱情是在整个相识相爱历程中渐近发展而出。这将是永浴爱河的必要条件。

4. 婚前关系形成模式(Model of Premarital Dyadic Formation):由美国社会科学教授罗伯特·路易斯(Robert A. Lewis)提出。具体是说两个人从认识到结婚,浪漫的爱情会经过六个阶段,这些阶段,在理论上应该是在结婚前逐一完成。

5.婚前关系形成模式的六个阶段:

婚前关系形成模式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过观察和互动以后,两个人在个人基本条件、价值观和兴趣、和性格等方面感受到相似性。

第二阶段两个人因为对彼此相似性的了解而建立起二元关系,这将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增加对另一方的正向反应,在沟通上会更有效率,对另一方和两人关系会产生更多自我肯定和满意的感觉。

第三阶段因为关系的穏定,自己开始将私密的经历和感受向对方慢慢揭露。

第四阶段开始扮演某些生活中的角色,开始共情对方的角色,因此更了解对方的想法,而促成彼此更多的自我揭露。

第五阶段彼此角色的吻合度越来越高,双方将在性格、需要、和角色上感受到更多的相似和互补。

第六阶段两人关系固定下来 (dyadic crystallization) ,双方对这关系更投入、更承诺,而形成新的身份:公开承诺的一对。

14 脱下爱情里的人格假面:你敢不敢?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人格面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在相爱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面具会发生哪些变化?

3.爱情是如何帮我们脱下面具?

- 本期知识点 -

1.人格面具:英文是persona,源自古希腊的用词。在分析心理学领域,“人格面具”被创始人荣格用来比喻人格侧面。即,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而一个人的所有面具的总和,就是他的人格。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使人能够演绎各种性格。

2.人格面具的作用:

(1)人格面具可以让人展现他们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以便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2)人格面具也可以用于隐藏真实的自我。人格面具帮助人们在社会上更好地交际,是生存的必需技能。

3.健康的人格面具:在健康成长过程中,人格面具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发展,单一的人格面具往往会使人在为人处世上变得僵硬,缺乏弹性,甚至会出现崩溃的现象。

4.爱情中人格面具的变化:

15 爱情中自我觉察:直面还是压抑?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在爱情里变得疯狂?

2.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如何看待爱情的黑暗面?

3.如何评估自己是否是带着不必要的虚假自我生活?

- 本期知识点 -

1.爱情的双面性:爱,一方面是浪漫的,奉献的。一方面,爱也可能是自私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爱情有一种双面性。因为在爱情里,这一切都太不确定了,我们内心最深沉的不安全感将会被挑起。

2.爱情中的黑暗面是从何而来?

(1)科胡特(Heinz Kohut)的观点:科胡特是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师,在他1972年出版的书籍《自体的分析》里,提出了相关的讨论。如果一个人的自恋情结被攻击了(也称:“自恋伤害”narcissistic injury)。通俗一点的说法:一个人感觉到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受到的威胁、甚至是伤害,自恋的愤怒(narcissistic rage)也就会出现了。

A.自恋的愤怒可以表现为:

自恋的愤怒(narcissistic rage)特征表现

爆炸型爆炸型的愤怒是突然爆发出来的。可能是语言上/肢体上的,或是两者具有。

冷暴力型冷暴力型的愤怒表现的方式,常常是后退成充满怨恨的沉默态度,来作为对对方的处罚,而且可能隐藏许久。类似中国人所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B.自恋的愤怒vs. 平常的生气:两者是不同的

平常的生气自恋的愤怒

生气是遭到挑衅自然会有的反应,这时的情绪是有理由的,而且表达出来以后是会化解的。自恋的愤怒则不同于生气,经常是火冒三丈,没有合理的原因,而且愤怒的程度跟事情本身不成比例。

C.科胡特所讨论的这些情形,虽然主要是指自恋人格;但是在亲密关系当中,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我们因为自己情感的投入,往往会将自己的理想加诸在对方的身上而加以要求,是自恋人格的人的典型行为。

D.人们在爱情里表现出自恋的愤怒的可能的原因:

科胡特认为,这样的自恋愤怒是和他们需要对环境有全面性控制有关,包括“对报复、纠正错误的坚持、用尽任何方法来平衡受到的伤害”。透过这些行为,他们从原来觉得被牺牲或被迫害的消极感觉,转化成为带给人痛苦的积极角色,进而透过这一切,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自我保存,因为愤怒可以让一个人恢复安全感,恢复有能力摧毁任何威胁的感觉。

(2)温尼科特的观点: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在面对外界时,会有需要构建一个虚假自体(false self),课程中称为假我。

如果忽然失去了假我的保护,隐藏许久的真我突然接触到外界的世界,它就好像从来没有接触过外界的肌肤一样,连风吹过都会像刀割一样痛。温尼科特说:“只有真实的自我,才是有创造力的;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一切。”只是,在找到真实的自我以前,我们需要能够觉察到原来那个虚假的自我。

2.如何可以觉察到真实自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带着不必要的虚假面具。

下面提供给大家十个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简单的自我评估,用来觉察我们对自己的不必要的要求。

10个问题:

1)我明明是不一样的,却总是“说是”。

2)我经常需要透过别人的肯定,才觉得自己不错。

3)害怕有冲突,所以我经常保持沉默。

4)每次犯错,我都觉得自己又失败了。

5)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但经常因为被别人认为自己懦弱或愚蠢,而妥协了。

6)我经常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完美的,却总是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瓦解了这种希望。

7)我对任何的风险都感到害怕和抗拒。

8)我经常为别人做事,而这些明明是他们自己应该做也做得来的事情。

9)我经常跟着大家的意见走,而不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10)我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 补充注释 -

1.罗洛·美(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是一位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在1969年期间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书《爱与意志》。他经常被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罗洛·梅的作品包括《爱与意志》和《创造的勇气》。

2.科胡特(Heinz Kohut)出生在奥地利,是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师。因对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闻名。

16 超越独立:从依赖到独立,再从独立到依赖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依赖和独立之间是什么关系?

2.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独立?

- 本期知识点 -

1.艾瑞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第五阶段&第六阶段:

(1)第五阶段:

艾瑞克森认为第五阶段是发生在12到18岁青少年或青春期的自我认同过程,如果顺利,个体就可以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

向;如果没完成,就会自我角色混淆,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阶段名称年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

(2)第六阶段:

艾瑞克森认为第六阶段是19到30岁成年人的前期,以亲密关系的建立为目标。如果顺利,个体会有能力去爱、能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阶段不顺利,个人将走向孤癖疏离,经常是寂寞孤独的。

阶段名称年龄冲突

6成年早期18- 40岁亲密vs.孤独

(3)从多元角度看待艾瑞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的女学生卡罗·吉利根(Carol Gilligan),认为女性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是互换的,也就是女性倾向于先完成亲密关系,再完成自我认同。除了性别差异,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发展。大部分中国人,从大学阶段才开始启动这两个任务的。那个时候,我们有机会真正摆脱家庭的影响和掌控,真正开始独立思考。

2.人生各个阶段里的独立和依赖:

(1)婴儿- 孩童阶段:当婴儿有了自身的行动能力,即便是最简单的爬行,都是在离开和寻找母亲之间来来回回。儿童心理学大师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将这过程称为分离-个体化。这个过程一直会持续。

(2)青少年阶段:人们开始学习独立。青少年阶段独立的发展的理论出自两位精神分析师。

A.布洛斯(Peter Blos)将这个阶段称为第二次分离个体化。这一次,个体不再是与妈妈共生,而是与朋辈共生。他的个体融入朋辈而成为一体:同样的穿着、同样的习惯用语、同样的流行文化等。布洛斯认为这样的朋辈共生,让青少年有能力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而离开家庭,是独立的第一步。

B.艾瑞克森的学生马希亚(James Marcia)进一步将自我认同的完成分成两个面向:一个是因为怀疑父母的价值观而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因而认识了世界;另一个是有承诺的投入,也就是对自己希望自己成为怎样一个人,做出了选择。

3.独立和依赖的关系

依赖和独立这两个观念,经常被人误解为两个绝对对立的状态。事实上,依赖和独立是对立的情况,只出现在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脱离父母的控制。然而,在结束了对父母的依赖以后,生活上也许不需要任何人来提供依赖了,但是在情感上,我们会继续需要不同形式的依赖,比方说:爱情。

(1)爱情中依赖和独立

在一定的独立以后,依赖反而可以让我们更独立。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带给我们学习、探索、演化的能力,我们因此拥有了自主性。但我们仍然需要依赖,需要寻求安全感。当我们知道有人会照顾我们、会安抚我们,是可以让我们更放心,也因此更具有自主性的。

(2)文化中父母的影响对人们发展独立和依赖的影响

在我们的文化里,家庭和父母影响力太大,几乎是很难实现真正分离的。甚至可以说,近年来的社会观念,不断地强调父母要对孩子们有足够的控制,不准父母放手,不准父母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情况长大的孩子,往往要用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争取自己的独立。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机会去找到适当的朋辈来共生融合,所以只好躲到内心的世界里,用巨大的沉默来拒绝这一切的限制。

父母对于孩子如果有太强烈的掌控,即便出发点是因为爱,也都会造成孩子们长大以后对新的亲密关系的恐惧。任何亲密的关系对他们而已都可能产生控制的威胁,他们害怕一旦进入了亲密关系,又会回到过去那种没有自我空间的生活状况。

4.硬壳自我vs. 软壳自我

(1)硬壳自我:如果我们在还没有足够安全的时候就被迫独立,这样发展出来的自我,可以称之为「硬壳自我」。它就像是一个刚硬的塑料的外壳,好像可以十分坚强的面对世界。但是,一旦压力过大,外壳可能瞬间就崩溃瓦解,中间几乎没有太多的过渡阶段。

(2)软壳自我:一种更理想的自我,像是柔软的橡皮所形成的,可以称之为「软壳自我」。它整个外壳是柔软的,但不会被外面的冲击所击溃。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看起来是悠哉的,十分从容而自在,对人生是懂得享受的,而整个人的感觉是温和的。他们表面看起来没有太多的狠劲,做起事来却不一定输给那些所谓有狼性的人;特别是面临压力的时候,更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韧性。

5. 怎么才能从「硬壳自我」成长为「软壳自我」?

亲密关系就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们的性格变得柔软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愿意走到亲密关系里,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虽然会产生要逃开的念头,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仍然愿意再继续下去。他就会开始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也会开始发现自己所担心会崩溃的自我竟然还是存在的,改变也就开始了。

1.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年11月28日-)是美国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2.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

3. 布洛斯(Peter Blos)

4.马希亚(James E. Marcia)一位临床以及发展心理学家,曾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

17 交出自己:信任一个永远不能完全理解的人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信任的意义是什么?

2.爱情中要做到彼此信任会遇到哪些困难?

3.为什么通过爱情而学习的信任可以改变一个人?

- 本期知识点 -

1. 信任的意义:信任是社交上彼此互动的润滑剂,是人际关系继续维持下去的基本成分,从情侣和家人,到朋友和组织,都是一样的。

2. 社会心理学对信任的区分:认知的信任&情感的信任

认知的信任认知的信任是基于我们掌握相关事物的知识和证据,所做出选择的信任。

情感的信任情感的信任则是基于我们对另外一个人的情感联结,包括彼此的互动所产生的感觉,因而对对方产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爱情中要做到彼此信任会遇到哪些困难?

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爱情里的信任是情感的信任。在这样情况之下,爱情也就遇到了几个困难。

(1)爱情中人要承担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2)爱情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没办法从他的人品来判断。

(3) 爱情中信任确实是非要不可。

4.如何判断在爱情中我们彼此是值得信任的呢?

两个人如果能够彼此信任,通常可以很自然地表达出对彼此的支持和接纳。

以下是12种彼此信任的行为表现,大家可以用于简单的自我对照。

(1)两个人对彼此的倾听和支持。

(2) 关心和在乎的表达。

(3)相信对方晓得怎么样才是对自己是最好的。

(4)两人对彼此的界限都可以适当的尊重。

(5)可以让对方依赖。

(6)无论发生什么事,对方都可以让你感觉是安全的。

(7)彼此之间的冲突可以用健康的方式来解决。

(8)说过的话就尽量能够做到。

(9)两个人之间不会对对方有控制或监测的行为。

(10)不论对方在哪里或是跟谁在一起,都还是能够现在对话。

(11)两个人之间维持着够紧密的连接。

(12)如果伴侣之间能够信任现在建立起的具体的关系,真实的自我应该是很容易、很自由地在对方面前流露出来的。

5.为什么透过爱情而学习的信任,可以改变一个人?

(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认为,《哲学家的玫瑰园》共有的10幅木刻版画,象征性地描述了心灵转化是如何发生的。

玫瑰园图一:墨丘利之泉(Mercurial Fountain)

玫瑰园图二:国王和王后(King and Queen)

玫瑰园图三:赤裸的真理(The naked truth)

玫瑰园图四:沐浴(Immersion in the bath)

玫瑰园图五:化合the conjunction(coniunctio)

玫瑰园图六:死亡(death)

玫瑰园图七:灵魂出窍(the ascent of the soul)

玫瑰园图八:净化(purification,mundificatio)

玫瑰园图九:灵魂回归(The return of the soul)

玫瑰园图十:新生(The new birth)

从这些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透过跟另外一个人的结合,我们会经历了热情的合一,也很快地激起自己的控制欲望。于是导致爱情走到几乎濒临死亡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够领悟到自己的局限,内心深处那一股忍不住要控制一切的力量才可以真正的抛开,这样的抛开,反而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放手的心境所带来的天地人合一的感受。

(2)通过爱情的学习的信任的从而产生改变的过程和治疗酗酒的过程类似。

十二步项目(twelve steps)是根据荣格的意见所衍生出来的。它被目前最有效的匿名戒酒团体使用。十二步项目通过一套规定指导原则的行为课程来治疗不同的成瘾行为、强迫症、和其他行为习惯问题。

在这十二步中,第一步是:我们承认我们无能为力对付酒精,而我们的生活已变得不可收拾。第二步是:相信有一个比我们本身更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能恢复我们心智健康和神智清明。从最前面的这两步,我们可以看到信任或信仰可能带来的改变。

十二步项目是要我们将自己交给更崇高的存在,而爱情则是要我们将自己交给对方。唯有将自己交出来,自己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蜕变,才能够摆脱过去一再重复的命运和性格。

18 拥抱不完美:欣赏一种名叫「不完美」的美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追求完美是如何阻碍人进步的?

2.如何理解人们性格中完美主义?

3.完美主义会对爱情造成怎样的伤害?

- 本期知识点 -

1.追求完美是如何阻碍人进步的?

(1) 追求完美反而对进步造成阻碍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达到完美所消耗的努力与完美带来的好处是不成正比的。

(2) 我们生活中所重视的一切东西,是不可能同时完成的。

2.如何理解人们性格中完美主义?

(1) 教育心理学家哈马切克(D. E. Hamachek)在1978年提出完美主义有两种不同的型态,分别是健康的和神经症的。健康的完美主义,可以让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当中,不会折损自己的尊严,并且透过努力而获得喜悦;而神经症的完美主义则倾向于不切实际的目标,并且因为没办法达到目标而对自己感到十分不满。

(2)来自英国肯特大学的史脱伯(J. Stoeber)和奥图(K. Otto)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里,主张完美主义应该包含两个面向:完美主义的努力(strivings)和完美主义的顾虑(concerns)。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努力分数比较高,顾虑就比较低。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则是相反的。事实上,有行动能力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自尊心、亲和力、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都是比较好的。

3.完美主义会对爱情造成怎样的伤害?

如果我们对爱的一切都要追求淋漓尽致的完美,可能会让我们没办法有爱的感觉,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至少,没办法永远是完美的。如果我们有勇气接纳不完美,这将会让我们收获更多了解自己的机会。否则,我们的生活必然只是被迫拥有了很多的束缚,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十分挫折的处在拘束的状态。

一味的追求完美,会让我们的生命处处受限。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决定都执着保证正确,我们会发现自己必然是处在相当不愉快的状态,也许是近乎变态的犹豫不决,也许是明显的害怕和恐惧。

- 补充注释 -

1.马切克(Don. E. Hamachek):教育心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副教授。

2.史脱伯(Joachim Stoeber):英国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拥有在性格以及个人特质领域的研究经验,目前专注于完美主义这一领域的研究。

3. 奥图(Kathleen. Otto):于英国莱比锡大学,担任工作与组织心理学的助理教授至2012年,专注的研究领域:组织公平感、职业和组织的变化的应对、失业以及职业不安全感等议题的研究。

19 脆弱的力量:分享和守护最深的秘密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我们为什么期待自己是完美的?

2.为什么受伤反而是力量的来源?

3.为什么我们害怕脆弱?

- 本期知识点 -

1.人为什么期待自己是完美的?

我们之所以期待自己是完美的,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受到两股力量的相互影响。

一股力量是由外而内的:我们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是担心如果别人看到了会不会批评我们。我们内心总在乎着别人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了,我们的主体性已经被扭曲了。

另外一股力量是由内而外的: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自卑感,两者纠缠在一起。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却又怀疑自己能否承担这样的完美。同样的,也是因为这样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我们不自觉地想要用完美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这一切焦虑。

2.为什么受伤反而是力量的来源?

(1)分析心理大师荣格很早前就提出了“受伤的医者”或“受伤的疗愈者”(wounded healers)这一个观念。这个名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所有具备疗愈能力的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是因为在他人生的过去,曾经受过一定的身心伤害。

(2)荣格对心理分析的看法。他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当分析师的潜意识有所变化时,来访者的潜意识也才可能变化,因此而产生了真正的痊愈。对荣格而言,当心理治疗进行时,在意识层面上,分析师是医师,来访者是受伤的人;但在潜意识层面,来访者是医师,而分析师是受伤的人。

3.在爱情里,脆弱是怎么带来力量的?

我们能够抛下自己的完美情结,原本就是不容易的过程。这样的转变是从克服自卑、包容自我、和愿意负起责任才可能开始的。如果我们有能力接纳自己所有的一切不完美,包括我们的自我、背景、信念、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我们就必须不要再严苛地担心自己的缺点,开始学会放自己一马,欣赏自己的缺点和瑕疵。在这样情况之下,对自己和对方都更宽容,更温柔,也用我们对我们爱的人的语气和自己对话。

能让自己的脆弱开始摊开在对方的面前,是因为我们信任对方,我们经营出一种可以相互守护的关系,即便是最私密的幻想都可以分享。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交流,因此也拥有更好的性爱,更好的关系。

4.怎么样的力量让人们继续在一起呢?

(1)畅销书的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认为,“有强烈的爱与归属感的人,与挣扎犹豫的人,这两者之间,只有一个可变因素──那就是,那些有强烈的爱与归属感的人,相信他们是值得爱与归属的。他们有着承认不完美的勇气。他们能关爱自己、对自己好之后,才开始对别人好。最后,他们都有着连结。这是很困难的部份。这是”真诚”的结果。为了做真正的自己、为了与人连结,他们愿意放下他们”想成为”的自己,他们必须这么做。”

(2)弗洛姆认为:我们彼此之间的爱是要无条件的,否则爱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情感勒索。然而,要怎么样才能够有无条件的爱呢?无条件的爱,它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而活,不要因为别人而牺牲了自己。即便是妈妈,也不应该为儿女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因为这样的牺牲,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经常从无意识当中冒出索求回报的念头。

5.面对脆弱,人们还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

我们应对脆弱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麻痹这样的脆弱感。但其实你无法『选择』麻痹特定的某一种情感,只能全部情感一起麻痹掉。也就是说,要麻痹脆弱的感觉,就等于是要同时麻痹掉怜悯、喜悦、与感激等等这一切感觉。因为人生中许多美好的感觉,都来自与他人之间的连结。如果我们为了避免受伤而麻痹自己,放弃了与人的真诚连结,我们等于同时也放弃了真实的快乐与归属。

6.什么是脆弱?

(1)脆弱是一种不确定、没把握,又冒险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情绪冲击。

(2)脆弱是爱、归属感、喜悦、勇气、同理心、创意的发源,也是希望、同情、责任感和真实自我的起源。

(3)我们在生活里面其实总有自己最私密的想法。当我们想给别人看自己的艺术创作、写作、摄影或想法,但不确定会不会有人接纳或欣赏,那一种感觉也是脆弱。

7. 为什么我们害怕脆弱?

自卑感来自于完美自我的想象。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最亲近的家庭关系可能会一再地告诉我们自己是多么的不完美。这样所带来的伤害,引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不完美的恐惧,也就成为日后生命当中一再浮见的自卑感。一旦自卑感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害怕脆弱或不完美的感觉也就无法避免了。

自卑情绪助长了恐惧,破坏我们对脆弱的包容力,因此扼杀了投入、创新、生产力与信任。最糟的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卑可能在我们看出问题症兆以前,就摧毁我们的人格组织。自卑就像屋内的白蚁一样,躲在墙后的暗处,不断啃食基础架构,直到有一天楼梯突然崩落,那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所有墙壁的崩垮,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8.我们究竟如何去克服自卑呢?

自卑像是见不得光线的鬼魂,它讨厌被言语所环绕。我们只要愿意去谈论它,自卑就会开始萎缩,就像魔鬼见不得光一样。沟通和分享将为我们带来光明,摧毁藏匿在黑暗的自卑。

(1) 尝试将自卑转为同理心: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都是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最自卑的弱点。他以为这样的嘲笑,就可以让自己和这些弱点加以隔离开来。这样其实是没办法征服自卑的,嘲笑别人反而让自己更自卑了。相反地,发挥同理心,主动去理解别人的不完美,才是克服自卑的最佳对策。

(2)教育观念:在过去的教育观念里,亲子教养需要采取批判、教训和严厉的态度。然而,这样的方式很可能是带给他们自卑感的原因。想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归属于家庭,是一种无条件的归属。

(3)在爱情里:在爱情关系里,虽然各自的童年有不同的创伤带来的自卑感,但是两个人在关系建立了以后的日子里,可能会由于彼此的爱和抱持而带来了成长和疗癒的力量。

9. 如何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

当我们想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心态就必须从“担心大家怎么想”转变为“我已经够好了”。这种转变是从克服自卑、自我包容、和揽起全局开始的。为了接纳不完美,我们必须放自己一马,欣赏自己的缺点和瑕疵,并勇敢地去展示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然后,我们就会对拥有的一切,充满感激。

20 独处的能力:敢于在对方的怀里孤独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为什么独处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

2.为什么有些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感到自我满足?

3.在爱情里,什么是完美的相处?

- 本期知识点 -

1.独处时,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进化心理学家表示,在远古时代,“孤单”这种心理状态是为了警示人类的安全。人类是必须群体生活才能生存的动物,如果远离群体,就有可能成为猛兽的猎物。

2.独处是孤独还是自我满足?

英国的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在1957年发表了文章《独处的能力》,将自在的独处和一般的孤独区分开来。

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是指,不论我们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别人面前,我们始终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平时心理学更加关心对独处的恐惧、或是想要独处的希望,但独处的能力,它作为一种积极体验,是非常不同的。这种能力是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对于那些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来说,真正的一个人单独呆着,是非常困难的、痛苦的、可怕的,就像是被关禁闭一样。

3. 独处和亲密关系的关系

灵修大师奥修认为,“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很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的,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4.在爱情里,什么是完美的相处?

对于爱情,温尼科特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敢于在爱人的怀里孤独”

我们在另一个人的怀抱里,也敢放心孤独,那是一种高度的信任。我们原本只有在自己的安全领土,才可以真正的放松。平时,当我们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只要有一丝的陌生,好像就很难放松了。很多动作或是姿势,都是在关起门来的孤独状态才会出现的。

如果我们跟爱人能高度的信任,两个人之间对于自己的领土,是可以相互开放、相互交换,甚至是共享的。这显然不同于平常的时候。这种信任,让我们即便身处于最亲密的关系中,也还是拥有独处的能力。当我们敢在对方的怀里孤独,就像我们也允许对方拥有他自己的世界。他在关系里面可以自由,我才可能也在关系里面自由。只有两个人都是自由的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是活生生的爱情。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本月排行

  1. 1【施展】中国史纲50讲

    9.7 GB

    45656567次浏览

    百科讲堂

  2. 2【老喻】老喻的人生算法课

    1.94 GB

    678798934次浏览

    人性心理

  3. 3【逆袭学院】普通人逆袭指南50讲

    9.7 GB

    5465469次浏览

    成功致富

  4. 4【高考志愿】高中升学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必听)

    4.65 GB

    4645664次浏览

    教育培训

  5. 5【高考志愿】填报必听课全套

    5.53 GB

    3453453次浏览

    教育培训

  6. 6【高考志愿】五分钟了解各个大学简介

    6.72 GB

    4645646次浏览

    教育培训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